手机版

李青:艺术作为现实之窗 | 2025青年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00:00    

在德国莱比锡的Eigen+Art空间,艺术家李青的个展“麦格芬之园”似乎把一个多元形态的微缩现实携到了这里。

比如绘画装置《冰山》,李青融合了德国国会大厦的玻璃穹顶与冰山的形象,这幅画被镶嵌在一座由旧窗框改造而成的木质框架中,这正是李青“画作即世界之窗”的概念。冰山的本质,是固态化的激流,而国会大厦,作为民主制度的象征,看似坚固的建筑,正如意识形态里的冰山,也在快速变化的洋流中经历消融和漂移。

另一个颇具深意的录像装置《水法》,以横店影视城的圆明新园为棱镜,透视建筑符号在历史创伤、民族叙事与资本逻辑之间的动态循环。圆明园遗址“大水法”,本是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设计的巴洛克风格喷泉建筑群,19世纪末毁于侵略者之手,成为民族创伤。横店影视城复原了这一建筑,成为新的观光点。李青用4K 超清影像记录了喷泉的运作细节,机械化的喷射轨迹,景观化的工业本质,“历史道具”被资本精确利用,原址的创伤记忆,蜕化为可无限增殖的符号商品。

李青的隐喻并不限于此。横店影视城仿制了殖民列强的诸多地标性建筑,艺术家没有去拍摄这些建筑,转而捕捉它们在水中的倒影。这些在波光粼粼中显得动荡而破碎的建筑,再被翻转成正向的影像,以一种嵌套的方式,悬浮于水体中。屏幕自身已成为继殖民暴力和资本重建后的“第三重废墟”,而整个装置实现了“四重折射”:原型(西方建筑)—仿品 (横店复制品)—倒影(水中镜像)—影像(翻转视频)。历史记忆在当代传播中的扭曲、挪用与解构,正如翻转与又一次翻转,倒影与又一重投影——负负未必得正,正如否定之否定,也未必都通往肯定。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李青像一个观察者,他通过他的“窗”来创作。在现代社会中,“窗”的定义早已突破了边界,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一个通风口,它可能也意味着电脑的操作系统,意味着我们赖以阅读或观看的各种屏幕和界面,意味着信息的传递与交互。我们依赖窗口辨认外界,并确认自己的庇护所,城市的语法和霓虹的词汇构成了观看的全新经验——窗里的人看向外面,窗外的人窥探里面,窗里窗外的人事和景物快速变迁,只有这扇“后窗”是永远的取景框。

《灯塔与摇篮》,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亚麻画布、画框,117.5x149.5x5厘米,2024 图/受访者提供

李青的许多创作都可以在这个线索中找到脉络。他在窗棂和窗格间画画,在画框里和画框外画画,在组合起来的建筑构件上画画,寻找的都是这种“关系”。对于李青来说,他更在意的是一幅画与另一幅画之间那个“between”。

“做了跟窗有关的作品之后,像是打开了我的一扇窗,我开始更多地去关注城市生活空间,不自觉地在视觉里面寻找框形物……会对城市新旧迭代的变化更加敏感,也思考得更多。我在窗子里面画特别地标性质的殖民时期的大楼,比如外滩的万国建筑,包括汇丰银行的大楼,它们本身就是中国一百多年城市变迁的缩影。在这些富丽堂皇的建筑旁边,紧挨着破烂的老房子,你能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在空间上那种激烈的争夺,有资本的力量,也有政治的影响,不同阶层被挤压在一起,形成张力。”

李青用摄影、绘画、装置,来记录这种争夺的张力,仿佛一个怀旧的人,把历史的不同切片拼贴在一起,用新的方式组合创作,并迸发出能量。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蒯乐昊

责编 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