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之名 AI重塑教育生态的湖北样本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许文秀、何鹏、齐一璇、林杉、唐天琪)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湖北正以“数字教育”为支点,撬动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从基础教育到终身学习,从职教实训场到高校实验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教学形态,更成为推动教育公平、服务产业升级的“湖北密码”。

终身教育:以AI赋能全民学习“新支点”
聚焦开放教育新范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湖北开放大学扎根荆楚大地办教育,积极构建覆盖全省、布局科学、运行高效的办学体系,服务湖北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5月8日,记者走进湖北开放大学,参观该校终身教育馆、社区教育学院,探索学校如何通过打造数字化教师、助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探索出一条“AI开放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通过终身教育馆,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的平台技术支撑;依托数字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开设“书画”“舞蹈”“古筝”“航拍”等精品课程;凭借对话式AI系统,学校合作定制开发系列“AI数字人”结构化课程资源,将健康教育知识以“数智”形式推广,提高数字技术适老化水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红利,共同迈向智慧学习的新时代。
AI赋能高等教育 共筑数字教育“湖北样板”
武汉理工大学的“无介质全息数字人”让人体验到“触碰空气”的奇妙,这是该校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级跃迁过程中的成果之一。覆盖全校的校长—处长—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通过整合200余个业务系统、汇聚30亿条数据资源,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沉浸式地学实习实训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挖矿”。

武汉音乐学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编钟进行数智化改造,开发了“数智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该平台以动作捕捉技术为核心,融合力反馈体感技术与高精度3D建模等先进技术,全方位地复原了编钟演奏的真实场景。通过构建沉浸式的虚拟演奏体验,有效克服了以往类似项目仅限单人体验等诸多局限性。同时,在编钟演奏教学方面,该平台也解决了传统编钟成本高昂、体积庞大、练习机会稀缺等核心难题。
长江大学瞄准现代农业发展的数智化新需求,通过多维赋能学生数字化实践能力,推动智慧教学场景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学研用”一体化新型培养体系,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由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I美育系统,为该校表演艺术专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专业教育服务。AI美术系统基于国产化技术构建“时装表演-戏曲传承-舞蹈艺术”智能教学矩阵,系统集成动作捕捉、实时评测及多功能演播设备,实现表演动作数字化记录与存档。

华中师范大学依托多模态数据分析与大模型技术,构建“智能生成+智能评价”一体化解决方案,自主研发华大智课平台与课程资源智能评价系统,实现资源生成与教学反馈的闭环优化,有效提升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水平。
武汉大学自主研发VR校园骑行游览展示系统,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高精度三维建模将现实场景进行数字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依托测绘遥感学科,通过卫星手机武汉大学愿景校园数据,佩戴VR设备后,仿佛置身于全国最美高校校园环境中。
“数字工匠”锻造记 湖北职教重构产业人才基因链
走进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该校“武职云”私有平台堪称“数字引擎”,拥有68个计算节点、2.5PB存储容量以及900余个虚拟服务器,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为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云计算服务。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开辟“教随产出,技术出海”国际合作新路径,探索“产教融合,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科创融汇,数字创新”就业创业新局面,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助力中国光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完成施工作业。该校以国家级项目“汉韵公馆”为蓝本,构建理论课堂奠基、虚拟课堂破题、模拟课堂练兵、工地课堂实战体系。学生佩戴VR设备演练高空坠落救援,通过AR透视PC构件内部钢筋排布,真正实现零风险练兵、低成本试错、高效率成长。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研发船舶领域专利百余项、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1.6亿;组建院士领航高水平教师团队,培养造船工匠型人才2000余名。服务湖北省70余家中小船舶企业每年开展船舶工程技术领域技术技能培训,建成“船舶e栈”在线开放学习平台,累计服务7000余人。

湖北“数字密钥”打开中小学生未来
在神龙小学教育集团的星屿学院,学生们戴着VR设备“登陆火星”,通过AI智能体分析地貌数据,用3D打印机制作火星车模型,再借助Suno AI软件为火星车创编车载专辑。

在育才第二小学的操场上,智能体育多模态数据大模型通过AI视觉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跑步姿势、跳跃高度和体能消耗,为每位学生生成“运动处方”。
光谷第一小学依托音乐信息处理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构建智能美育评测系统。学生演奏的节奏、情感表达等数据被实时捕捉分析,生成可视化素养图谱。
郭茨口小学的“智铸青铜·纸境新生”创客舱里,学生将AI技术与非遗文化结合。再生纸艺青铜作品通过传感器实现动态交互,演绎“曾侯乙编钟”的现代故事。

襄阳四中通过“一课一院一案”数智教育模式,共享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县域中学可同步接入名校课程,参与AI教研互动,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体验“强校带弱校”的精准帮扶。
在猇亭区实验小学,VR解剖系统让农村学生“走进”细胞内部,AI技能图谱追踪烹饪实践细节。
智能烹饪机器人矩阵、VR双屏实训系统、五大菜系数字标准库……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将AI融入中餐教学。
在光谷第十五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学生用AI技术为传统皮影注入新活力。机器人手臂操控皮影角色,跨媒介演绎经典故事,声光电效果与古老技艺交织。
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家长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学生成长数据,参与AI推送的亲子共学任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系统,AI实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教师一键调取县域教联体资源库,城乡学生共上一堂课。
恩施州建始县依托教育数字基座,打造城乡教师教研共同体。山区教师通过云端参与名校备课,AI助手辅助设计分层教案。偏远课堂接入省级优质资源,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体验VR科学实验,数字技术正悄然填平城乡教育鸿沟。
数字技术正不断解锁着教育的新未来。湖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探索数字教育的无限可能,共同绘制出一幅幅教育现代化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