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昆明菜篮子背后的“致富车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56:00    

5月20日,宜良县马街镇兴隆村委会的辣椒合作社里,一片繁忙景象。据合作社负责人赵孟园介绍,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常年稳定用工320人左右。兴隆村委会及周边的妇女从外地返乡到此就业的有30余人,从事分拣等轻体力活的50岁以上人员有170人左右,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宜良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赵孟园主理的辣椒合作社只是当地扶持的众多群众致富合作社之一。近年来,马街镇以蔬菜产业为核心,通过“党组织+联合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功将万亩菜田变身“家门口的致富车间”,引领群众走上一条 “离土不离乡” 的增收致富之路。

昆明的菜篮子

宜良县是昆明的主要农业生产县,有“滇中粮仓”的美誉。

宜良坝区土地平坦开阔,海拔为1400米至1600米,年平均气温16.3℃,光照充足,无霜期超过300天,加之宜良县水资源丰富,给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党中央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坚持产业兴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马街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马街镇在2012年就已纳入昆明市菜篮子工程规划。这些年来,马街镇以蔬菜种植产业为牵引,积极招引现代化企业落地,引进云南鼎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205家蔬菜种、产、销企业,将传统分散农田逐渐发展成为种植规模达1.2万亩的高效绿色蔬菜基地。

马街镇通过成立镇级、村级蔬菜产销联合社,将46个村小组5365户菜农纳入统一管理,整合1.3万亩优质土地资源,积极推动建设标准化大棚、引进智能化设备,实现辣椒、菜心等10余种蔬菜规模化种植。2024年,马街镇蔬菜产量为18.2万吨,产值达2.3亿元,“万亩蔬菜基地”提档升级,产业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成为昆明市稳定可靠的菜篮子。

与此同时,宜良县政府积极支持马街镇与辖区蔬菜加工专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构建“企业派单+联合社委托+农户定向种植”的订单农业模式,将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有效降低农户的风险,持续推动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

群众的钱袋子

随着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马街镇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将蔬菜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延伸,打造“家门口的致富车间”。马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马街镇已基本形成“农业+加工+服务”的多元就业格局。

蔬菜产业发展需要土地流转,为群众增收托了底。村民朱兰英家原有2亩土地,经集体承包流转后,年地租4000多元。同时,她还在蔬菜基地从事蔬菜分拣工作,每月的务工收入也有4000多元。马街镇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像朱兰英这样的农户有很多。目前,马街镇80%以上流转土地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摆脱了传统一家一户种植的辛劳,还实现了“地租+务工”双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门口的这些蔬菜企业,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大量岗位,有效帮助中年群体解决赡养父母、照顾子女和就业务工之间的矛盾,为构建和美幸福的社会关系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据马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马街镇的蔬菜基地常年提供种植、管护、采摘、分拣等20余个工种3500余个就业岗位。

“蔬菜产业链上的岗位适合新技能人才、青壮年劳动力及老年弱劳动力。”据介绍,马街镇的蔬菜产业工资标准根据劳动力类型差异化设定:青壮年劳动力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中年劳动力3000元左右,弱劳动力1500元左右。2024年,仅蔬菜种植环节就带动15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证据是,2024年马街镇个人储蓄存款总额达6.54亿元,较上年增长6463万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389元,较2020年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40%。

马街镇党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以蔬菜产业为核心,深化“数字赋能”应用,持续促进“智慧蔬菜基地”建设,做优“家门口的数智化车间”。同时,加快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开发即食蔬菜、营养配菜等高端产品,力争3年内实现蔬菜产业附加值翻一番的目标,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让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更加绚丽多彩。(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