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医药产业新增长极|访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崔超
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健康医药等特色轻工业。近年来,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产业标准体系、中医药制造工业等进一步优化,贵阳、遵义等地健康医药产业园渐入正轨,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围绕贵州省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省作为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中药材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且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材资源种类的40%,您认为这对贵州省发展健康医药产业体系有哪些推动作用?
崔超: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是中国苗医药之乡,天然药物的宝库,还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初步统计,贵州省药用资源品种达7837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有56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有95种黔产道地药材、有91种少数民族习用药材。
中药材遍布黔中大地,能为发展健康医药产业体系确立主攻方向、支撑产业优化、供给充足资源;能为健康医药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创新市场契机、丰富产业形态、聚合产业矩阵;能为通过发展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扩充产业就业岗位,提升健康贵州指数;能为健康医药产业迭代升级成全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新引擎、新路径、新示范,为发展健康医药产业体系闯新路提供优质丰富的源头活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近年来,《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将对贵州健康医药产业产生哪些影响?医药企业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
崔超:贵州有关中医药和卫生健康领域的顶层设计规范,一方面符合“健康中国”战略有关事业、产业、行业的通盘谋划与科学布局;另一方面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的现实需要。
对于健康医药产业而言,上述政策,有助中医药产业在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过程中,统一认识、协调各方、汇聚力量、真抓实干;有助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明确任务书、强化时间表、优化路线图、落实施工图;有助在健康医药产业优质布局和新质发展路程中,确立科学蓝图,破除前进阻碍,解决痛点难点,全面协同共促。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能为医药企业深耕发展健康医药产业树立坚定信心、巩固立业信念、秉持长期信赖。为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诸如资金筹措渠道窄、技术帮扶力度弱、科技成果转化慢、知识产权开发薄、经济效益成效小、运行风险管控难等急难愁盼问题给予及时有力解决,并在法治轨道上破除医药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顽瘴痼疾。
此外,还能为医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金融服务、科技支撑、社会协同,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医药企业的合法权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推进贵州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如何在中医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上发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将扮演什么角色共同推进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崔超: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围绕目前最急需的中医药开展科技攻关,研发民族医药新药新品,满足卫生健康产业、事业、行业对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和多产业成品的迫切需求。积极将AI技术赋能到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新药新品研发中,以高科技引领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发掘中医药的医药高附加值。
立足民族医药独特优势条件,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一体推进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研发、上市、使用、推广等全环节提质增效,促进黔药出山,推进健康医药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涉外经济贸易,使中医药现代化和新药研发成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应充分立足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人才资源、科研平台、智库团队,既要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又要做好医药健康产业政、企、学、研、用的共同体建设,更要加强科研攻关,用科技创新促进医药健康产业“跑出加速度”,还要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服务企业、帮助农户、科普文化等社会服务工作,共同推进我省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鲍贝贝
编辑 陈露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