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新民艺评|卜翌:《蛮好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人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1:16:00    

《蛮好的人生》热播似意料之外,追上剧后,深知是情理之中——中女胡曼黎与菜鸟薛晓舟携手剖开了当代都市人金玉在外的生存假面,在“有房有车有娃”与“三无社畜”的镜像困境中,折射出中年重启的阵痛,也映照着年少出发的迷惘,重新定义了“接地气”的现代内涵——所谓很上海的“蛮好”两字,实则是当下人在社会中踉跄前行的生存省悟。

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曾长期陷入两极分化:抑或是第五代导演镜头下浮光掠影止于传说的“洋泾浜大上海”;抑或是春晚小品中带有讽刺化的市井小市民符号。而《蛮好的人生》则找到了第三种表达——“夹生沪语”中的“地气摩登”。

和拖沓注水的古偶剧相比,剧中事件迭出,全然是生活写照: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至于热评中关于“接地气”一说——并非指具体的言行、外在的性格缺陷,而是中年人也好,新入职的年轻一代也罢,无关阶层,不讲出身,各个人所面临的人生境遇就是地气。职场跌宕,家人病老,失业失婚,谁的人生都得面对一本家家难念的经。人人会走过下坡路,不论是新社畜薛晓舟,还是老江湖胡曼黎,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心,而谁又不得不面对日子里层出不穷的狼狈不堪。

过往影视剧中的“接地气”往往被简化为物质匮乏的表面行为,《蛮好的人生》则用更现实的笔触消解了这种刻奇化表达。年近不惑的中女胡曼黎一夜间从高调的销冠沦落,接二连三遭遇职场背叛、婚姻破裂,甚至还有亲子隔阂,但剧中少有一哭二闹,却用高速剪辑呈现她在地铁背条款、在茶水间吃自热火锅;一身奢牌,算计着在五星级酒店消费一套下午茶约见一下午客户;供着豪宅,但在高档超市反复比对车厘子价格;咬牙付了儿子的冬令营,又在小菜场讨价还价……“去悲情化”地用狼狈日常来表达海派文化的实用主义——正如胡曼黎教育薛晓舟:“哭能解决啥?保单不会自己飞过来!”

另一面,薛晓舟的成长线则切合了年轻世代的生存焦虑——法本专业去卖保险,暗喻年轻世代“高学历贬值”的集体阵痛。而自己心比天高,双商堪忧,空有口号没有行动;穷困潦倒还被职场霸凌,自己温饱尚需女友资助,连母亲的医疗费都无力支付……在风险社会面前,所谓“中产”与“底层”不过是同一困境的两面镜像。胡薛两人从互怼到共生的关系,最终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和解,也是新老上海人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

作为首部深度聚焦保险行业的国产剧,《蛮好的人生》将保单转化为透视社会病灶的切片,将现代人的抗风险能力具象化为精算表格上的冰冷数字。剧中串联的客户的人生故事,无论是老艾总,还是周阿姨、陈老板,甚至丁家的父母叔婶,无一不是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寓言。

近期不少评论比较不同沪籍女演员的表演风格,有说剧中孙俪不嗲不媚,恰恰这种去性化处理,可谓是本剧的另一大亮点。开局有关无性婚姻的背景设定,暗喻了当代中女面临的普遍状况,而与过往都市剧男欢女爱的噱头不同,《蛮好的人生》大胆剥离了性别叙事中的荷尔蒙元素,舍弃了梧桐区的小资暧昧,反倒更凸显中女的主体性。胡曼黎与薛晓舟的关系则更类似彼此的精神观照:她教会他市井生存,他助她完成进阶转型。与渐冻症闺蜜钟宁的互动,却是都市女性情感的另一种范式:比爱情更撼动人心,正如弹幕所言:“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交情。”当然,剧中也没有放弃对真正两性关系的解构——丁致远的“软饭硬吃”与邱丽苏的“琼瑶式雌竞”,则可看作是传统性别权力结构的黑色幽默。

《蛮好的人生》的“接地气”,本质是对“悬浮创作”的反向,有人说这剧“致郁又治愈”——不回避焦虑,而是将焦虑转化为共情的切口;不贩卖治愈,却在体面崩塌处培育重生的根系。红装革履的胡曼黎在弄堂小吃店里,用一碗加了五香粉的馄饨,向薛晓舟展示了从白眼与冷遇中淬炼的智慧,而伊种种在狼狈中坚守的“扎台型”(上海话:撑场面),恰是海派风尚的当代演绎——体面不再是财富堆砌的空中楼阁,而是跌入谷底时依然保持的生命尊严。

“蛮好的人生”实则是套用海派修辞的生存策略:它既非逆天改命的英雄叙事,也非小确幸的自我麻痹,而是直面生活真相后,依然在石缝中开花的务实主义。 “蛮好”已从沪语叹词升华为一种生命境界——接纳不完美,但永不放弃对美好的坚持。当镜头扫过外滩璀璨灯火,这部剧也完成了对于所谓人间烟火,对“地气”的终极诠释。这或许就是此剧给予时代的精神馈赠: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守住底线之上的热情、真诚和善良,便是凡人所能抵达的最好,便是蛮好了。

原标题:《新民艺评|卜翌:《蛮好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人生?》

栏目编辑:李纬 文字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卜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