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次!四川为“鸟中大熊猫”量身定制“森林家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8:12:00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长势不错!”7月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付义强回到芹菜坪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修复项目地,四个月前栽种的八月竹翠绿挺立,高度已至小腿之上。

不只是八月竹。这片土地上,新栽的含笑、青钱柳等乡土树种同样长势良好,涉及面积共600亩。它们不是普通的人工林,而是专门为四川山鹧鸪所种的,这也是全国首个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工程。

为什么是四川山鹧鸪?四川又如何为其量身定制“森林家园”?

为何稀缺?

历史原因叠加低繁殖成功率

四川山鹧鸪是我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仅分布于四川中南部及云南东北部少数山地森林中,现存种群约2200只,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它的稀缺,源于多重因素。

四川山鹧鸪是典型的森林地栖鸟类。在1998年天然林禁伐之前,四川山鹧鸪分布范围内的天然阔叶林曾遭大量砍伐,加之受偷猎影响,彼时该鸟类种群平均密度降至每平方公里不到0.5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和乡村建设、农业开发等人为活动范围迅速扩张,将该物种残存的栖息地分割为多个“孤岛”,阻碍种群间基因交流,进一步降低其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灭绝风险。

繁殖成功率低是其种群数量较少的另一因素。由于四川山鹧鸪的巢穴建于地面,蛇、猪獾、果子狸、黄鼬、猛禽以及流浪猫狗等天敌捕食导致其巢繁殖成功率仅为15%—30%。

芹菜坪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修复项目地。

目前,四川山鹧鸪7成以上的种群分布于四川,主要见于屏山、沐川、马边、峨边、甘洛和金口河等少数区县。为何分布如此局限?与该物种正面临的扩散瓶颈有关:在四川,该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林下的八月竹是其繁殖栖息地的关键植被。“研究发现,四川山鹧鸪与八月竹高度伴生。而这类竹子的分布范围有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种群扩散。” 付义强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四川山鹧鸪的栖息地受到严格保护,开始逐步恢复。宜宾老君山、乐山芹菜坪等保护区的建立,进一步为四川山鹧鸪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四川山鹧鸪种群总数量约2200只,栖息地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分别较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增长逾一倍和20%以上,实现了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双增长。更为惊喜的是,近年来,四川山鹧鸪先后在峨眉山、瓦屋山等地被发现,“表明其种群正向北扩散,证明该物种同样适宜在大相岭山系生存。”付义强说。

红外相机中拍到的四川山鹧鸪。

如何打造?

借鉴大熊猫保护经验,修复栖息地和打造生态廊道

对四川山鹧鸪更为系统的保护正在谋划中。

今年年初,四川率先在乐山市沐川县开展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保护项目,为该鸟类打造更宜居的“家园”。“沐川县芹菜坪自然保护区栖息着约200余只四川山鹧鸪,该保护区人工林面积(主要是柳杉林)占比近50%,而四川山鹧鸪不利用这种成片的人工针叶林。为了拓展四川山鹧鸪的种群生存空间,有必要开展人工林改培。”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修复如何进行?简单来说就是模拟、还原该鸟类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科学的人工干预提升栖息地质量。

付义强介绍,当前芹菜坪保护区内人工针叶林树种主要是柳杉,针对这一类成熟的林下发育差、树种结构和层次结构单一的人工林,采取择伐方式进行改造,并栽植本地竹种八月竹和乡土阔叶树种(含笑、青钱柳),丰富栖息地林下结构,“为四川山鹧鸪提供食物、繁衍和隐蔽条件,从而扩大适宜栖息地范围。”

修复项目种下的八月竹。

施工团队对择伐后林间枯枝的处理尤为细致,在清除的同时还要保留部分枯枝和凋落物。“既便于四川山鹧鸪等地栖鸟类通行,又有利于滋养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补充四川山鹧鸪的食物来源。”付义强说。

栖息地修复同时要加强就地保护。芹菜坪自然保护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内的一线职工在做好日常巡护同时,每年会在繁殖季、越冬季开展专项巡护,保障四川山鹧鸪种群安全繁殖和越冬以及栖息地不受人为破坏。

7月初回到保护区,在检查年初种植的植被长势时,付义强和团队还安装了一批红外相机,主要用以监测人工林改培成效。按照计划,团队将连续5年评估修复效果。11月将首次回收数据卡,初步分析试验样地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为保护“鸟中大熊猫”,四川正借鉴大熊猫的成功保护经验守护四川山鹧鸪这一世界珍禽。首期600亩栖息地修复示范项目仅是起点,付义强团队计划进一步将沐川芹菜坪修复保护经验向毗邻的屏山老君山、马边黄连山等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复制。当前,这三地各有约30多平方公里栖息地,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人工林改培等措施,未来理想状态下可将该片区域四川山鹧鸪适宜栖息地面积拓展至400平方公里,打破栖息地“孤岛”状态,加强种群基因交流。

此外,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四川还将推进四川山鹧鸪的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项目,助力该物种种群复壮。

(视频、图片素材由沐川融媒体和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