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数智化创新拓宽早筛版图,多方联动让就诊更省心,基层医护原来这么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3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郑佳颖 蒋升 通讯员 来舒 李月如 伊华军 李维维 杨文颖 胡丝丽 李梦君 视觉设计 邹琳琦

“家门口的基层医院不仅有早门诊,周末还有午间和黄昏门诊,对上班族来说太方便了!”

“我们有基层医院和社区联合打造的爱心小屋,多学科专家在下班后会定期给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不用麻烦子女在工作日请假陪诊了。”

……

这些,都是来自对健康守门人最好的认可。

在第15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潮新闻·钱江晚报启动“聚焦基层温度、弘扬家医风采”浙江省优秀基层医护暖心故事展播活动。半个月以来,已有数十家基层医疗单位分享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创新及各种贴心惠民举措,有的借助AI黑科技让诊疗提速,实现全天候自助服务;有的则专门打造巡回医疗车,翻山越岭送医上门。

守护生命健康,倾听百姓心声,传递温暖力量,推动共同富裕。今年也是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成立4周年,我们深入挖掘基层医养照护的新探索,捕捉高质量发展的奋进镜头,他们的付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AI+5G等技术助力眼底筛查

精准锁定高危患者

近日,女星侯佩岑自曝老花眼严重冲上热搜,再次引发大众对眼病的关注。

权威数据显示,随着老龄化和三高发病率持续上升,眼底疾病已成为我国不可逆盲的首要原因。在“十四五”眼健康规划中,眼底病首次被提至关键疾病层面,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要想守好这张眼底健康网,实则并不容易——医疗资源分散、眼底病筛防滞后是基层诊疗中的棘手难题,该如何破局?

2024年,全国首家眼底疾病全病程管理中心落户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之一,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有16家成员单位,其中12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余名家庭医生便成了接地气的“视力守护者”。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高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度近视‘五高’人群是重点关注对象,我们联合家庭医生将眼病筛查与慢病管理联系在一起。”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赵珺彦介绍,医院在医共体范围内用AI+5G等前沿技术为百姓进行全面的眼底病筛查,同时搭建眼健康数字化平台,破除原本存在的“数据孤岛”,并整合病历、影像、医嘱等信息,实现“一码追溯”,精准标记高危患者。

“知心人”打消看病焦虑

双向转诊让治病更安心

上能入云,下能亲民,现在的基层医疗服务远比你想的更贴心。

近日清晨,阳光还未驱散山间的薄雾,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共体巡回诊疗车就已沿着蜿蜒山路,来到距县城近四十公里的梓桐镇黄村村——这里是有名的“艺术小镇”,村民擅长作画制陶,也是采茶耕种的好手。

不过,由于淳安县地域广阔,部分乡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为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偏远的农村地区,自两年前起,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的淳安一院特意建立了“村卫生室+乡镇基层分院+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并进行家庭医生与巡回诊疗的融合探索。简单来说,就是以家庭医生为“第一窗口”,打消村民的看病顾虑。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74岁的郑奶奶(化名)便是这一惠民举措的受益者,老人前段时间不慎摔倒,腰疼难忍,却对看病充满抵触:一是认为山高路远;二是担心到了医院后,身边没人照料。几天前,随着病情加剧,老人才急忙向基层医院求助。

接诊的家庭医生汪李晓是老人的“知心人”,趁着这次机会,她又耐心地介绍了淳安一院医共体的双向转诊机制,“针对像你这样从我们这里转到医院去的,会有工作人员专门帮你预约就诊,必要时还会开通绿色通道,你不用担心的。”郑奶奶这才愿意。

高效的转诊治疗模式没让郑奶奶失望,在接受相应治疗后,没几天她便顺利出院了,亲身体验了便捷服务的老人主动成了这一机制的“宣传员”。

“有了家庭医生的加入,使原本的巡回诊疗机制更完善。”淳安一院医共体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如今村民不仅能在巡回医疗车上完成就诊配药及常规检查,如遇突发情况,巡回车还能直接化身“急救车”。

省级专家携手基层医院

让百姓就诊更便捷

都说人老腿先衰,关节“翻修”可是个技术活。

79岁的张大伯(化名)在20多年前就已做过左髋关节置换手术,5年前又因意外摔伤,在相同部位进行二次手术。因受年龄、骨量改变等多方因素影响,近期张大伯由于髋关节假体松动致使活动受限,连床都下不了。

其实,张大伯很想做手术,只不过要克服的困难实在太多,先是被查出严重心脏病,好不容易换上心脏起搏器,孱弱的身子又禁不住长途颠簸。好在,家门口的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给出了合适的方案。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供图

得益于浙大一院的托管,浙大一院骨科专家雷鹏飞教授来到基层坐诊。经详细检查,张大伯的髋关节早已不堪重负,原本置换的假体已出现磨损并松动,髋臼周围骨质也出现大范围骨溶解。面对这种“残垣断壁”,传统方案无法达到稳定的效果,同时为提高契合程度,还需将人工关节与原关节进行反复“适配”,这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对张大伯的心脏功能也是极大挑战。

多方讨论后,雷鹏飞和创伤关节组徐远林团队决定为张大伯实施“3D打印个性化定制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过程倒挺有意思——术前将已采集的张大伯髋关节三维CT成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3D打印出最合适的“关节板块”,使原本可能需日积月累的“匹配磨合”变成精准填充缺损,这种从繁到简的创新“浓缩”,也不会让患者有太大的心理包袱。

“现在的基层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不用往外跑,在辖区内就能解决大问题。”张大伯喜笑颜开。

目前,浙江省优秀基层医护暖故事仍在征集中,形式包含但不限于图文、视频、微电影等。

报送方式:

请将素材内容打包发送至电子邮箱:qianbaojiankang@126.com,发邮件时请在邮件内容中备注:投稿单位+联系人+手机号码,便于主办方与您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