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密码】从农民工到高级工程师:在人生跨越中铸就时代匠心——访2025年沈阳工匠王家强

当记者打通王家强的电话时,他正和同事驱车赶往福建,准备为客户调试产品。一周后,在沈阳华兴防爆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的厂房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同事检测产品的2025年沈阳工匠、该公司结构设计工程师王家强。
工匠金句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在劳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王家强

在奋斗中成长
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
“16岁我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一开始做过酒店服务员、农民工……”今年45岁的王家强,讲起29年前的自己,让人听起来好像是在介绍另一个人。“我在工地当力工的时候,偶然认识了工地的电工,觉得干电工有技术、赚得多,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于是我开始学习电工。”这成了王家强的人生转折,他从卖力气赚钱,成长为靠技术谋生。

27岁时,王家强进工厂学习机床操作。虽然是门外汉,但凭着一股肯钻研的韧劲,王家强很快在机器制造方面崭露头角。他主要做电气行业输电配电产品的结构设计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电气及结构设计的经验。“最让我感激的是技术部李建部长,他对我的成长帮助特别大,他把自己当学徒时的日记都借给了我,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也为我指引了奋斗的方向。”
王家强设计研发了小型化高压柜体等多项产品。在研发新能源充电站时,他带领团队做出了行业内的第一台高压小型化柜体,并申请了专利,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为企业每年增加500万-700万元产值。他后来又陆续研发了小型断路器柜、移动式新能源充电站等产品。2020年,王家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学习中蜕变
从初中生到高级工程师
“我知道自己最大的短板就是知识储备,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王家强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始终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他到江苏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先后自学了电脑办公软件、CAD制图、工业设计3D软件的使用。现在的王家强不仅可以熟练操作电脑,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还自学完成了大专的学业,评上了职称。如今,正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就读的王家强,在产品设计上已经获得10余项专利。

王家强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产品上。“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为我自己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说,他现在最喜欢看机械化、机器传动等方面的内容,关注了抖音等视频平台上有很多这方面内容的博主,经常在网上和他们沟通学习。
王家强这种非科班出身的“野路子”,让他在研究设计产品时有了不同寻常的“逆向思维”。“我是一线工人出身,在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我首先考虑它的实用性和生产的经济性。”2022年10月,王家强来到华兴。某科研所研究的一款便携擦炮机,在实际应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王家强根据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带着团队对产品进行了改进,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在追求中升华
从养家糊口到报效祖国
王家强说,当初从一名农民工转变为技术学徒工的时候,他只想好好学习技术,凭借自己的技术多赚些钱,改善家人的生活;后来成为了一名数控操作工,他就梦想着学好技术成为行业的技术大拿;现在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工程师,他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能够为提高生产效率,多做贡献。“我奋斗的力量源泉,就是我要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因为用户企业大多地处边疆地区,王家强需要带着产品和相关配套设备到使用现场去进行测试。所以,王家强和同事常常是自己驾车载着产品和设备往返数千里。“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在出差。”王家强平时很少能陪家人。夏天的一个周末,他抽空带家人去海边旅游。刚下高速就接到单位的电话,他和家人在高速口吃了午饭,就马上踏上了归途。“我从来没觉得苦,我觉得自己能为国家作点贡献,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王家强朴素的语气中充满坚定。
现在王家强成立了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加入全国工作室联盟。“这样可以互相沟通,对研发设计很有帮助。多做一些实用性、接地气的产品,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我最大的心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摄影:王雁 视频:李千惠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