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苏州人都没去过!“最书香”的古城city walk路线来了
苏州古城区
园林古迹众多
甚至遍布于校园之中遍布
园林古迹和书香氛围
相得益彰
这个暑假
这些古城区校园开放“寻宝”
人少景美
不妨相约一起去逛逛
不过进入校园参观
都别忘了提前预约哦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始创于1906年,前身为苏州振华女校。走进学校西花园,园林式的景观和浓浓的书卷气息造就了它“最中国学校”的美名。
十中校园第一宝是苏州织造署旧址,据史料记载,苏州织造署与江宁、杭州织造署并称“江南三织造”。苏州织造署第一任织造使是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就有苏州织造署西花园的影子。

苏州织造署行宫图砖刻。苏报融媒记者 祁海琳/摄
第二宝是织造署西侧的行宫,它是康乾南巡驻跸之地,建于康熙二十三年。行宫内有一块太湖名石——瑞云峰。226年前,瑞云峰从留园迁至行宫。它高6.23米,宽2米多,峰石外形巍峨,玲珑剔透,具有太湖石透、瘦、漏、皱等特点,以柔美见长。正面嶙峋,背面圆润。相传此峰屡现瑞光,故名瑞云峰。

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瑞云峰。苏报融媒记者 祁海琳/摄
第三宝是振华女子学校的办学旧址。这里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何泽慧、杨绛等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师,行政楼、大礼堂、图书馆、来今雨斋、己巳亭、凝怀亭等诉说着那段艰辛而光荣的岁月,记录了学校“诚朴仁勇”和“振兴中华”的办学追求。

学校西花园里的回廊。苏报融媒记者 祁海琳/摄
校园中几棵桂树,都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留存下来的苏州织造署衙门照壁上镶嵌着西花园砖雕全景图,砖雕上方,高悬着清朝书法家何绍基“苏州织造署”书法横匾。照壁背面镶嵌了一块乾隆十五年苏州织造署行宫图砖刻。随处可见的“宝贝”,让这所“最中国学校”充满了吸引力与神秘感。
6月29日起,名城保护集团提供运营服务,市民游客可预约入校,在双休日及节假日,走进省苏州十中的西花园,近距离感受明清织造文化与园林教育的时空交融。
点击预约:「链接」
苏州市桃坞高级中学
在苏州桃花坞的深处,宝城桥街8号,坐落着一所历经了123年岁月的百年名校——苏州市桃坞高级中学。校园内现存6处控保建筑,主体建筑仍保留着百年前教会学校的西式风格,2023年入选亚太遗产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校园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先进单位”初评名单,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循着历史建筑的脉络,一起来一场校园寻宝之旅吧。

桃坞高中校门 图片由学校提供
踏上寻宝之旅的起点,校史沿革墙如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清晰勾勒出学校的百年轨迹:1902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的 “苏州私立桃坞中学”,曾作为“圣约翰大学附中”;1952年更名为“苏州市第四中学”;2021年定名为“苏州市桃坞高级中学校”。墙面上的时间节点,是解锁这场穿越之旅的第一把钥匙,让每一步前行都有历史的回响。

推荐路线:校史沿革墙——理堂——潘承洞雕像——梅香楼——钟书大道——钟书楼。

理堂古今中外对比图 图片由学校提供
穿过校史墙,砖木结构的“理堂”映入眼帘。这座1923年落成的建筑,是苏州最早的理科专门实验室之一,百年前的西式拱窗下,曾见证无数实验的灯光。作为六处控保建筑的核心,它不仅是 “院士摇篮”——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化学家)、钱钟韩(物理学家)、潘承洞(数学家)等都曾在此“格物致知”,更以百年未改的格局,诉说着为祖国“实干兴邦”的初心。

梅香楼及其原貌 图片由学校提供
行至梅香楼,1907年的砖木结构建筑里,藏着最生动的“文化交融样本”。这里曾是美国籍校长梅乃魁的故居,楼内保留着他与家人居住的原貌 。作为教会学校时期的重要建筑,梅香楼不仅记录着一对外国校长夫妇在苏州献身教育将近二十年的故事,那段多元文化交织岁月的痕迹,更是学校国际化教育历程的实物见证,让“跨国教育情缘”有了具象的载体。

钟书楼 图片由学校提供
1932年建成的钟书楼。这座曾为校政厅的建筑,藏着钱钟书“学贯中西” 的秘密:当年这里推行全英文教学,高中课本皆为原版,考试用英文命题,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少年钱钟书打下坚实的语言根基。楼内留存的老课桌、旧讲台,仿佛仍回荡着百年前的英文授课声,成为中西文化交融最鲜活的注脚。

此外,校园内还有1923年所建的“健身房”,苏州第一个室内运动场,以及1927年落成的外籍教师单人宿舍楼,现名为沁芯楼。

六处控保建筑,六段时光故事。从民国教会学校的西式风貌,到如今入选 “校园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先进单位” 的文化地标,桃坞高中的寻宝之旅,寻的不仅是建筑里的细节,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本周起,这里定期对市民开放,预约成功可进入校园。
点击预约:苏州桃坞高中 “晒宝活动”预约
苏州市景范中学
位于苏州人民路范庄前33号的苏州市景范中学南校区深处,藏着世济忠直坊遗迹这一明代瑰宝,参观者可通过现存唯一展陈的石质基座以及1958年老照片,探访明代牌坊遗迹,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
世济忠直坊遗迹,建于1565年,是为纪念范仲淹家族而建,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名句,以及宋徽宗亲题的“世济忠直”。世济忠直坊不仅是范仲淹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是苏州古城牌坊文化的典型代表。

校园一角。学校供图
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范公祠改为文正书院,建有牌坊。学校大门东侧临巷尚存砖额题“有唐故址”的石库门,亦为范氏义庄遗迹,与世济忠直坊共同构成纪念范仲淹的文化群落。1966年,世济忠直坊等牌坊遭人为推倒损毁,石材尽被破坏或遗失,现在只能从1958年的照片上一睹牌坊遗容。仅存四个石质基座,其中最东面的一个基座实施展陈性保护,其余三个基座标记好后,保持原位置,继续掩埋在地下。
1989年,为纪念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苏州市政府在天平山范文正公忠烈庙前仿建了一座“先忧后乐”石坊。仿建牌坊沿袭原坊形制与题字,成为天平山景区的重要文化景观。
世济忠直坊遗址区的参观时间是每天9:00-15:00,预约成功免费参观。
扫码预约:

苏州市第五中学
在姑苏区上塘街258号,被誉为“苏校先河”的苏州五中内,有一座历经300余年岁月的潮州会馆。现在,市民游客可以走进校园参观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筑,探寻古今交融的文脉传承。

历经300余年岁月的潮州会馆。图片由学校提供
潮州会馆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于苏州市第五中学校校内,是康乾盛世时在苏潮商重要的商务活动场所。建筑面积387平方米,为传统古建砖木结构建筑。原为广东潮州旅苏商人于明末在金陵(今南京市)集资创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金陵潮州会馆移至苏州北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迁于苏州上塘义慈巷西首。会馆外墙呈八字形,高10米,阔15米。门墙用水磨青砖斜角贴面,正门额书“潮州会馆”四字,左右门分别额书“海清”“河晏”,大门为过道,上层即为朝南戏楼,整座戏楼与头门合为一体。

特色潮州建筑。图片由学校提供
2007年学校建造艺术楼时,戏台南侧被修缮为古典园林式庭院:西建连廊,东设碑亭,亭内保存着一块清乾隆年间的青石遗碑,记载了会馆兴建及潮商两次迎接乾隆皇帝御驾亲临的盛事。整座会馆融合潮州与苏州本地建筑特色,布局严谨,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踹布石。图片由学校提供
此次“晒宝”不仅有会馆本身,更有“镇馆之宝”亮相:踹布石,又称“砑光石”“踩布石”等,因形如元宝,民间常将其置于宅中,有盼兴旺之寓意,实为古代染坊碾整布匹之工具。此石为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坊遗物,迄今已逾500年,校内现存4块。

半亭碑刻。图片由学校提供
校内还有一处景点——半亭碑刻,庭院半亭中保存的“潮州会馆记碑”,详细记载了乾隆六次南巡时会馆两次迎驾的史实,是研究康乾盛世在苏潮商活动的重要史料。如今,潮州会馆与周边的苏州市第五中学校艺术楼及其中式庭院璧联成片,成为江苏省戏剧教育基地,是五中实施戏剧特色教育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校园参观开放时间是在每周周末(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如遇学校教学活动或其他特殊事件时,暂停对外开放)9:00至16:00,需提前预约。
点击预约:潮州会馆参观预约
来源:苏报融媒记者 祁海琳 袁艺 顾赵忻 宋洁婷 实习生 石诗瑶/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