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发布国内首个《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草案
【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李寰
自体骨组织库与血库、脐带血库等有点区别,自体骨组织是用于治疗患者自身骨缺损的最佳方式。但如何储存自体骨组织?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记者4月29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获悉,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联合国内20多家知名医院的骨科专家及企业,发布全国首个《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草案,其发布将为自体骨组织的收集、处理、储存、分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推动骨缺损修复模式从“依赖外部供体”向“构建个体化资源库”转型,为骨缺损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骨科医生在临床手术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难题:患者可能因为关节置换术、肿瘤、创伤等引起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最好办法,但是自体骨来源非常有限,最多只能从髂骨、腓骨上取一小块骨头进行移植。很多骨科医生也尝试使用异种骨及金属垫块等治疗骨缺损,解决骨源紧缺的问题,但是患者往往会出现排异反应、骨整合不良及感染并发症,很难大量使用。另外,人工骨也还没有普遍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据周宗科教授团队的陵廷贤医师介绍,患者做髋、膝关节置换术时,截取的股骨头等多余骨组织既往被视为医疗废弃物处理。而这些患者未来有可能经历关节置换翻修手术、腰椎手术或种植牙等需要骨移植的场景。那时,可以将此前储存起来的骨组织进一步利用,这样就可极大程度缓解移植骨来源紧缺的难题,“从价格上来说也会有很大优势。”
自体骨组织如何收集、处理、储存以及临床使用?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周宗科教授团队根据“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等国家标准,提出在-196℃气相液氮的深低温条件下储存骨组织,并对灭菌、运输等环节制定标准。在此温度下,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速率被极大抑制,酶活性降低,从而有效避免了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等。同时,液氮速冻技术通过快速降温,使细胞内水分形成微小冰晶,减少了对细胞膜的机械损伤,进一步保护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在这种条件下,自体骨组织可以储存至20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