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这些“披荆斩棘”的爷爷奶奶们,用热爱奏响“不老青春”乐章

在歌唱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

强身健体。

吹奏笛子。
当暖阳轻柔地洒在银川大地上,城市广场与公园里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关于生命活力的华彩乐章。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在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里,银发一族正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每一个崭新的日子,用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热爱不止”的生活真谛,绘就出一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创”的时代画卷。
银发乐章
银川公园里的夕阳红交响曲
当银川的晨光掠过鼓楼飞檐,中山公园里响起红歌优美的旋律。亭子里,银发合唱团的和声与水波一同荡漾;公园的另一角,萨克斯与笛声合奏,引得鸟儿驻足啼鸣。在这座西北之城的每个晨昏,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公园艺术家”,以晨露为妆,以乐声为笔,在城市公共空间绘就一幅“银发与朝阳共舞”的生命长卷。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循着歌声,来到公园一处亭子,十几名老人手捧歌本,放声高歌。他们是公园合唱团的歌友们。作为中山公园内的合唱团之一,他们凭借对音乐的热爱自发组织起来,以歌会友,用音乐编织幸福的晚年,已然成为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87岁的李树智老人是合唱团里年龄最大的成员。她告诉记者:“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让退休的兄弟姐妹们每天聚在一起,以歌声为伴,让晚年生活焕发新的光彩。”她回忆说,十几年前,合唱团初建时仅有十几位歌友。他们每天相聚在公园,歌声吸引了众多老年朋友驻足聆听,甚至情不自禁地加入。这些年,不断有新成员带着对音乐的热爱融入大家庭,还有专业的音乐老师为合唱团注入活力。
合唱团成员关纪周说:“在这个城市里,很多人退休后会感到迷茫、失衡,因为失去了精神寄托。还有些老人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非常孤独。到公园唱歌,让他们渐渐走出困境。通过唱歌,身体变好了,人也开朗了,音乐真的很奇妙。”如今,合唱团不仅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更在歌声中找回了年轻时代的自信与风采。
他们演唱的大多是爱国主义歌曲。当熟悉的旋律如《我和我的祖国》响起,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深情。他们说:“我们虽然老了,但我们的心不老。我们想用音乐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想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热爱。”
公园里,除了歌声,休闲座椅上还有几位老人手持萨克斯管。他们手指在萨克斯管金黄色的音键上轻快跳跃,动人的旋律缓缓流淌,老人们轻摇身体,沉醉其中。他们是公园老年萨克斯管乐队的成员,经常在中山公园、海宝公园活动。
“吹奏萨克斯管不但丰富了晚年生活,还有益身心健康,能提高手脑协调能力,增强肺活量,好处多得很!”70多岁的刘健说起吹萨克斯的好处,眉飞色舞。他告诉记者,队员里有不少人是零基础,不仅看不懂五线谱,连简谱也不能完全掌握。但他们凭借对萨克斯的热爱,从零学起,如今不但能看懂曲谱,还能熟练吹奏多种歌曲。刘健说:“我们只希望老有所乐,晚年过得充实、有奔头,活出新时代的新特色。”
舞动夕阳红
宝湖广场上的“最牛”健身队
晨曦微露,宝湖公园广场已热闹非凡。一支广场舞团队正在排练,领舞的薛萍阿姨身姿矫健,眼神专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韵律,身后的队员们紧密跟随,整齐划一。
宝湖广场舞健身队被誉为“最牛广场舞队”,不仅因为舞技精湛、在区内外比赛中屡获殊荣,更因为队员们亲如一家。他们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评为全国广场舞五星级团队和全国广场舞百强团队。
在银川的广场舞圈子里,薛萍堪称传奇。作为这支颇具规模的广场舞队带头人,她凭借对舞蹈的热爱和独特的组织能力,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中老年朋友凝聚在一起。每天清晨,她都精心准备排练内容,从基础动作到队形编排,都亲力亲为。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多次获奖,为银川的广场舞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
薛萍与广场舞结缘于2013年。退休后,她发现小区里的中老年妇女大多无所事事,于是提议大家一起跳舞健身。她的想法很快得到几位姐妹的支持,一支7人的广场舞小团队就此组建。训练场地选在宝湖公园休闲广场,薛萍自掏腰包购置音响和服装,还和丈夫一起联系有关部门解决用电问题。经过多次协调,广场终于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在她的带领下,宝湖广场舞健身队平均每年参加全区各类比赛和公益演出60多场。
然而,薛萍并未满足于此。她深知,在信息化时代,要让更多人领略银川中老年广场舞的魅力,就必须紧跟潮流。于是,她带领队员们大胆尝试拍摄抖音短视频,甚至开启直播。镜头前,队员们自信的笑容和矫健的舞姿感染了无数网友,让宝湖广场舞健身队在网络上收获了众多粉丝。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宝湖广场舞健身队开始肩负起“传帮带”的责任。对于周边新创办的健身站点,薛萍和队员们总是毫无保留地进行义务辅导,亲自示范动作,讲解技巧,帮助新团队快速成长。在薛萍看来,广场舞不仅是一项健身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广场舞,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宝湖广场舞健身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这不仅说明大家的健身意识越来越强,也让我看到了退休生活的无限可能。”薛萍笑着说,“我希望每一位退休人士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过上精彩的晚年生活。
银发舞龙人
彩带翻飞间的夕阳风采
在宝湖公园里,除了声名远扬的广场舞健身队,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宝湖舞龙队同样引人注目。这群舞龙爱好者将“彩带龙”这种独特的健身器材舞动得栩栩如生,气势非凡。他们挥舞着彩带,犹如群龙在空中翻腾,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场面极为壮观,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队长王彦林笑称:“我们和广场舞队是‘动静搭档’,他们跳的是现代韵律,我们舞的是传统精气神!”
王彦林介绍,“彩带龙”也被亲切地称为“甩龙”,为群众文化健身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舞动彩龙时,舞者需手握龙头上的绳子,巧妙牵引小龙头,通过手腕摆动形成独特的外八字姿态,使彩条腾飞。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舞龙爱好者们跳跃、摇摆,尽情展现各种舞姿,每条彩龙都凝聚了舞者的精气神。
“舞龙不仅让我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还真正实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王彦林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舞龙行列,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氛围也越来越 好。”对于老人们来说,“彩带龙”不仅是一种健身锻炼方式,更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除了舞龙,王彦林和队员们还玩起了甩甩球。这款由弹性绳与回力球组成的甩甩球,凭借其趣味性和适老性,成为老年群体锻炼的“新宠”。随着音乐节拍,队员们手持甩甩球手柄,有节奏地将球前后甩动,达到健身目的。王彦林表示,甩甩球的盛行主要因为它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无论在家中、公园还是健身房,都可以锻炼。它能鼓励老年健身爱好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更高的技巧和境界,甩出老年人应有的精气神。
“银发学堂”
老年大学里的“青春”第二课堂
《2024年中国银发族精神文化需求调查报告》显示,60岁以上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从2019年的37%跃升至2024年的62%。这一显著增长直观地反映出当下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截至目前,银川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6.94万,占户籍总人数的16.8%,占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银川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多元化“银川养老”服务品牌。
老年大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正悄然成为“银发族”晚年生活的新选择,为他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无限可能与乐趣。
“含胸驼背不仅影响形象,还可能导致腰椎问题。我们的课程特别加入平衡训练和呼吸调节,帮助大家在安全范围内改善体态。”近日,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锦绣苑社区邻里中心热闹非凡,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唐槐园小区居民蒋海鸥是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学员,春季班参加了太极、声乐、形体舞蹈课程,每周学习3次。她觉得课程丰富,满足了老年人在家门口上课的需求。学员胡秀萍也表示:“退休后总觉得自己心里空落落的,自从上了社区老年大学,不仅身心愉悦,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
记者走进银川老年大学发现,教室里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多门课程同时开课,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或翩翩起舞,或吹拉弹唱,或挥毫泼墨,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电吹管班学员江阿姨说:“我年轻时一直想学习乐器但没有机会,退休后得知银川老年大学开设了该课程,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在学校里我不仅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每次来上课我都特别开心。”
如今,银川各老年大学不仅帮助老年人丰富业余爱好、充实退休生活,还传递了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养老理念,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快乐、愉悦精神。老年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踏进校园,学习才艺、结交朋友,让晚年生活从“养老”变成了“享老”,展现出别样的“夕阳红”。
当传统意义上的“退休时光”撞上互联网浪潮与文化繁荣,银川的公园、广场正成为观察新时代老年生活方式变革的最佳窗口。在这里,年龄只是数字,热爱才是永恒的通行证。且看“银发族”如何用永不褪色的热忱,书写属于他们的“不老青春”。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