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绯红千年:荔枝纹脉里的东方爱情经济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6:20: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深圳报道

岭南的季风掠过千年荔林,叶片背面淡银色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恰似白居易笔下“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的朦胧情愫。

每年4月到8月,从桂花香到怀枝,荔枝的甘甜,最能代表暮春的繁茂与仲夏的浓烈。荔枝用它华丽的外表和百变的内核,俘获了无数吃货的耳朵和舌尖,正所谓“才下枝头,即上舌尖”。

5月22日,“喊全球吃广东荔枝——‘东方爱情果’出海启动仪式暨惠州荔枝产销对接合作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举办,以“一骑红尘妃子笑”典故为内核,“东方爱情果”的荔枝品牌正式发布,推动荔枝从农产品向文化IP升级。

5月25日,胡润百富创始人胡润更以“东方爱情果”之名,向全球推介广东荔枝,直呼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中国的经典爱情传说”。

当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时,或许未曾料到,这颗被权力异化的果实,会在千年后蜕变为东方爱情的普世图腾。从杨贵妃指尖的冰荔到潮汕少女抛出的定情果,从苏轼笔下的“日啖三百颗”到纽约唐人街的荔枝蜜罐,这颗朱红果实以十重爱的维度,编织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密码。

天宝十四年,岭南至长安的驿道上,三十匹快马昼夜疾驰。竹篓中的冰鉴里,三百颗荔枝正以每时辰六十里的速度奔向华清宫。

荔枝似乎有种爱的味道,那是半壁盛唐传奇,为了讨心爱的女人的欢心,唐玄宗不惜千里迢迢,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新鲜荔枝。这场耗资三十万贯的“荔枝接力”,不仅催生了古代最早的冷链物流体系,更让荔枝成为帝王爱情的至高符号。

“一骑红尘妃子笑”,以诗为名,便是名声最响,历史最悠久的早熟荔枝品种妃子笑了,妃子笑在我国的栽培记录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

白居易这样精确描述荔枝:“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荔枝作为情感载体的基因,早在唐代已深植文化肌理。玄宗为博红颜一笑构建的"荔枝道",表面是权力美学的展演,内里却催生出最早的情感经济学。

据《新唐书》记载,每颗抵达长安的荔枝成本相当于七品官员半月俸禄,而贵妃生辰当日仅得“三声轻笑”。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正是这场被异化的爱情叙事,赋予了荔枝超越水果本身的文化重量。

公元819年,时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带领州民于城东门外“东涧种柳,东坡种花”,并在忠州庭院栽种荔枝树,将山城庭院化作爱情实验室——写下“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前种荔枝。”的痴语。明知巴蜀水土难育佳果,仍执着地埋下一批荔枝树幼苗。这种近乎偏执的种植行为,暗合着爱情的本质:在不确定中孕育希望,用时间对抗无常。

这种文人的精神投射,让荔枝逐渐从贡品升华为情感载体,在《全唐诗》中留下127首相关诗作,形成独特的“荔枝诗学”。

从《荔枝赋》到《荔枝图序》,从宋代工笔画到潮州木雕,当荔枝进入艺术场域,便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越界,成为可触摸的情感语法。

1926年北平的蝉鸣声里,57岁的齐白石徐徐展开《白玉堂前荔枝图》。画中增城挂绿荔枝肩缠碧线,宛若月老手中的红绳。题跋“愿君知我心中事,白玉堂前结荔枝”,将“离枝”的哀婉转化为“不离不枝”的承诺,最终打动18岁的胡宝珠。

这种以画代聘的文人传统,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广东新会出土的银鎏金聘礼簪,簪身刻有“利子连心”四字,以“荔”谐“利”,以“枝”喻“子”,构成岭南婚俗特有的隐喻系统。而故宫博物院藏《朱瞻基三鼠图卷》中,宣宗以工笔描绘小鼠啮食红荔,将皇家子嗣祈愿与爱情果实并置。

古人不仅仅为荔枝写书、题诗,还会在荔枝成熟季节组织以荔枝为主题的雅集,叫做“红云社”或“餐荔会”。“红云社”的得名指荔枝成熟时,深红的荔枝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如红云般。组团品尝荔枝的美味,吟诗畅谈,不亦乐乎,这种气质的荔枝文化,也是福建独一份。

在广东茂名,茂名人对荔枝的爱也已经融入生活。古时流传下来的高州荔枝祭,如今演化为荔枝成熟时,让乡亲们吃宴席、看表演庆祝丰收的庆典。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苦涩中的坚守;“一骑红尘妃子笑”,化作为爱奔赴的炽热;潮汕 “五娘投荔”,成为冲破世俗的勇气。剥开广东荔枝的外壳,你会触摸到“十重爱”的温度。

潮汕地区流传的“陈三五娘”传说,书生陈三因接住黄五娘投掷的荔枝而定终身,使得抛荔成为闽粤婚俗中的重要仪式。当潮州少女黄五娘将荔枝掷向墙外的陈三,这颗飞越朱楼的果实便划出了“浪漫之爱”的抛物线。在闽粤交界的凤凰山区,“抛荔定情”的习俗延续至今,姑娘们用红丝线系住果柄,让抛物线末端永远落在意中人掌心。这种充满力学美学的示爱方式,恰如张九龄笔下的“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以瞬间的果敢叩击永恒。

而在美洲唐人街的广府杂货店里,荔枝干销量远超陈皮、榄角,因其“离枝”谐音被赋予“虽离故土,犹连根枝”的象征意义。这种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共振,让荔枝成为岭南游子最深刻的身体记忆,正如苏轼在惠州啖荔时写下的:“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广东荔枝,既是“励志果”,以千年坚守书写生命奇迹;亦是“爱情果”,以百般滋味映射人间情意。荔枝晶莹剔透、甘甜多汁,恰似爱情中的纯粹与甜蜜。古人以“瓤肉莹白如冰雪”形容其无瑕,暗喻赤诚之心。

《南方财经》团队从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打捞出荔枝的“爱情基因”——杨贵妃与唐玄宗的传奇,岭南婚嫁习俗中的“荔枝聘礼”,乃至现代爱情电影里的荔枝意象,最终凝练成“东方爱情果”这一文化IP。

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东方爱情果”的荔枝ip品牌正式发布。受访单位供图

进入五月,广东荔枝自西向东陆续成熟,“三月红”“妃子笑”等早熟品种率先拉开荔枝季帷幕,掀起采购热潮。如果说海南是急先锋,广东就是荔枝宇宙的主力军、扛把子。全国登记在案的600多种荔枝,广东就有300余种,常见的30余种荔枝她全都有;一个茂名市,拥有足足78个品种,以及135.54万亩荔枝园,年产量近45万吨,产值超70亿元——一个地级市,生生扛下世界荔枝产量的五分之一,比“荔枝第二大国”印度多出整整一倍。

“食得招积,住得舒适”,对于不少老广州来说,荔枝味便是家乡味,而最甜美的荔枝,还得是“家门口”的那棵。自古,广州人便痴迷于种荔枝、吃荔枝,据《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支、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曾经广州城内的西泮塘、荔枝湾更是“两岸荔枝,香闻十里。”荔湾区便是因此得名的。

如今寸土寸金的广州城里仍种着不少名优荔枝品种,桂味、糯米糍、井岗红糯、仙进奉、流溪红荔、挂绿等荔枝翘楚,软滑多汁,荔香馥郁,尽得老广州的偏爱。

在荔枝的十重爱意中,"克制之爱"最具东方智慧。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警示:"鲜者多食即龈肿口痛",这种甜蜜的禁忌,被岭南文人演绎为情感哲学。清初诗人陈恭尹在《食荔枝》中写道:"石蜜葡萄那可拟,子桓空羡子乔丸",以曹丕求仙丹不得的典故,暗喻情爱需节制方得长久。当代茂名的荔枝宴上,老茶农仍遵循"啖荔三颗,啜茶一盏"的古训,让凤凰单枞的岩韵中和荔枝的燥热,恰似爱情中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术。

在当代社会,荔枝承载的爱情观具有特殊启示意义。包容之爱教会我们接纳差异,守护之爱提醒珍惜眼前人,奉献之爱诠释付出的真谛。荔枝从生长到成熟的全过程,恰似爱情的成长历程:需要耐心等待、经受考验,最终收获甜蜜果实。

当前,情侣间互赠荔枝主题饰品,取“荔尽一生,枝爱一人”的谐音誓言,成为流行表达。

在深圳科技园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将荔枝香气分子制成“嗅觉时光机”,合成专属的荔枝香调。在高州市柏桥荔博园的古荔枝树下,一批新人缘定荔乡,共同种下同心树,许下百年之约,“婚姻登记+文旅”新模式打开了高州荔乡甜蜜事业的新方向。德庆的“鸳鸯桂味”古荔树更成为当代爱情的图腾。这棵清代移植的古树,竟结出红绿双色果实:红如丹霞象征热烈,绿似翡翠隐喻含蓄。当地开发出“双生荔”礼盒,成为Z世代告白的“新文言”。

日前,广东荔枝登陆美国《中餐通讯》,凭借着出色的品质,广东的“枝头鲜”,不仅成为“全国甜”,更在全球市场火热“出圈”,收获大批国外粉丝。截至2025年一季度,茂名荔枝出口量已达7100吨,同比增长132%,订单主要出口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当夕阳为荔枝林镀上金边,每一颗果实都在诉说着同一则寓言:最动人的爱情,永远诞生于对美好的执着传递。从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到齐白石的荔枝求婚,从杜牧的讽喻诗到抖音的助农直播,这颗红色果实始终在重构爱的表达式。正如项飙所言:“当代社会的流动性正在消解‘附近’,但像荔枝这样的文化符号,恰恰提供了情感再嵌入的锚点。”

在茂名贡园的月光下,“汉俚同根”古荔树的年轮里,仍镌刻着冼夫人与冯宝汉俚联姻的誓言;齐白石画作中的荔枝,已成为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跨越重洋传递东方情愫;而纽约唐人街的荔枝蜜罐,仍在等待某个开启记忆的瞬间。

正如齐白石在《白玉堂前荔枝图》上的题跋:“愿君知我心中事”,当我们在荔枝林间拾起一颗坠落的果实,指尖触及的或许是杨贵妃未曾吃完的那颗荔枝的转世——所有的离别与等待,终将酿成时间的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