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苏德战争爆发前,这一神秘情报网络竟提前知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6:44: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昨天,由中宣部宣教局等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举行第160场活动。主讲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张士义,以《东方主战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题,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如果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说法仅能表明战争的规模,”张士义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称谓更清楚地表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全貌。

粉碎日军“扫荡”计划

张士义介绍,日军侵占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中,日军转变策略,以政治诱降和军事威逼为主要手段,并将主力转向对抗日根据地的围攻和“扫荡”。此时,敌后战场开始抗击日军主力的进攻,并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比如,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的百团大战就是敌后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对日军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38万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这场战争让日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力都很强,日军逐渐把主力部队转移至敌后战场。”张士义说。

梳理文献资料后,张士义表示,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开始局部反攻。到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收复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亿人。

张士义介绍,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在抗战中期、后期,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敌后抗日军民英勇抗战的结果。”

情报工作之于战场尤为重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将搜集到的大量很有价值的情报资料提供给盟国。比如,当时中共中央获悉德国将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时,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转告在延安的苏军情报组,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苏方曾以伏罗希洛夫的名义致电朱德总司令表示感谢。

亚洲版“敦刻尔克奇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更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战略性贡献。”

现场,张士义专门谈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段历史。他还在备课时专程请教相关专家,深入了解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同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2月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共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4月19日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向北撤退。

“中国远征军与英军汇合时,对方已断水多时,虽然水源地距离部队扎营处仅百余米,可每当英军士兵想外出,日军就会用机枪扫射。”张士义说。了解这一情况后,中国远征军做足准备,随军携带了水车。没想到,双方汇合后,英军士兵并未急于奔向水车,而是径直向中国远征军士兵们走来,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反映了英军死里逃生后的兴奋激动与喜悦之情,”张士义介绍,英军在仁安羌脱险也被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